近日,一则视频引起网友广泛关注:山东一位大叔由于首次乘坐高铁,不知如何调节座椅靠背,全程只能笔直端坐,邻座的陌生女孩主动为其调整座椅。网友们纷纷表示:“出门在外多帮帮各自的父母吧。”随后,一份自发的“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”在互联网悄然流传开来,句句承诺,重若千钧。
那么,在哪些场景中,年长者可能需要年轻人的帮助?他们是否会主动寻求年轻人的帮助?日前,笔者对百位老年朋友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,其中交通出行、医院问诊是老年人遇到困难最多的场景。谈及缘由,近七成的受访者是出于对电子设备的不熟悉。
信息化速度太快
不会电子设备“寸步难行”
在一个社区活动室,笔者和老人们聊起“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”,老人们纷纷表示支持。
“现在不用手机软件都很难打车了。”说这话的是63岁黄老师。他说,自己没有下载打车app,也不会使用小程序等线上方式打车,需要打车的时候只能采用最原始的“招手”来拦停出租车。“我有时好不容易看到出租车来了,但是司机已经接下了打车app上的订单。没办法,我只能再等下一辆出租车,碰碰运气。”对此,黄老师很是苦恼。
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,70岁的俞建军也面临着相似窘境。俞建军说:“智能手机我是有的,但功能太多了,我不会,也学不太明白,出门买东西付钱的时候经常操作半天,有时还得找营业员帮忙,很麻烦的。”
其实,任何年龄段的人出门在外,都有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情况。而对于老年人来说,因为身体机能退化、智能设备运用得不熟练等原因,往往难以仅凭自己的力量解决难题。此时,若有人伸出援手,无疑是雪中送炭。
而后,笔者又与多位老年朋友进行了交流,想听听他们在外遇到突发情况时,得到过什么样的帮助?
善意应当传承
互助承诺之下是子女的爱
调查显示,有超过七成的老年人曾经接受过年轻人的帮助。“其实,在没有这个热点之前,我就已经受到过很多帮助了。”87岁高龄的蒋秀珍说,现在医院里挂号、取报告都是在自助机器上操作,她面对这些设备时常感到无所适从,“怕站在那里太久耽误别人时间,也不知道怎么开口寻求帮助,好在志愿者们很热心,一步步帮着操作。有时他们没空,旁边的年轻人也会很耐心地教我该怎么操作。”
今年65岁的张笔君说:“几十年前,我出去旅行的时候,团队里有两位年长的大姐,我那时体力好,就帮她们拿拿行李箱,想着总有一天我也会老得提不动重物,能帮则帮。”令他无比欣慰的是,女儿将这份爱心传承了下来。“前两年她带队出去旅行,团队里几乎都是老人家,他们遇到了恶劣天气,她忙前忙后订住宿、协调机票、拿行李箱,老人们对她赞不绝口。”后来,张笔君和女儿谈及此事,除了工作的强烈责任感,女儿告诉他,看见这些叔叔阿姨,就像看见了自家父母。
学了忘忘了学
有问题还找他
68岁的李大叔有书画特长,退休后,闲不住的他来到培训机构,担任书画老师。
“现在是智能时代,什么事都离不开手机,我这两年也在学着用,但学习能力和记忆力都大不如前。”李大叔坦言,比如要在微信上建班级群这件事,他是学了就忘,忘了再学,反反复复,苦恼不已。
李大叔的子女都不在身边,最开始通过电话问过操作方法,但因没有现场指导,学起来很费劲。他也请教过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,前两次还愿意教,但问的次数多了,就有些不愿搭理。李大叔也常常觉得不好意思,但是不建群,确实影响工作的开展。
好在李大伯遇到了热心同事小章。小章教的班级在李大伯隔壁,课间休息时,两人常在走廊相遇。一次,李大伯正皱着眉头操作智能手机,小章恰好路过,猜到李大伯可能是不会操作智能手机,便一步步教他操作。操作成功后,李大伯“谢谢”两字还没说出口,小章就抢先一步:“李老师,以后如果有问题,您再来找我。”
两人熟络后,李大伯才知道,小章不是本地人,父母都在外地老家,他们也经常遇到智能手机的操作问题,小章只能通过电话,或是节假日回家时集中解决。李大伯说:“所以小章很能体会我的苦恼,让我不要有太多顾虑,能帮得上忙,他很乐意。”
社会学者认为,在国内老龄化、高龄化背景下,需要构建“政府 市场 社会 社区 家庭”五位一体的养老体系。其中,来自社会的支持特别关键,一方面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养老、爱老、助老的氛围,另一方面需要将社会力量组织起来,形成养老的坚实力量支撑。青年人“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”就是来自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。
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,这句出自《孟子》的金句是“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”的自古映现:在赡养父母时,不要疏漏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长者,要力所能及地提供帮扶。
□俞琪 张文利